长春理工大学简介
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证注册类型:A1 ,注册编号:2201008
长春理工大学(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长春市人民政府共建,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入选“111计划”。是一所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享有“中国光学英才摇篮”的美誉。
学校原名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著名科学家、两院院士王大珩为学校创始人、第一任院长。建校以来,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五机部、机械委、机电部、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被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2002年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
截至2015年9月底,学校有3个校区,土地面积近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亿元;开办57个本科专业,下辖13个教学学院;有各类学生总数2710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15人,硕士研究生4250人(含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994人),本科生16116人,留学生188人,成人教育学生6139人;有教职工2058人,其中专任教师1190人。
1958年,两院院士王大珩遵照聂荣臻元帅要建立一所主要为国防培养光学人才的高等学校的指示,创立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
1959年6月,中国科学院吉林分院和吉林省教育厅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长春机械学院、长春化学学院合并,定名为“吉林科学技术学院”。
1960年5月,又将校名改成“吉林科学技术大学”。
1960年11月,随着长春光机所和长春机械所合并,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与长春机械学院真正合为一校,校名仍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吉林科学技术大学的名字不再沿用。
1960年底,在校学生规模超过1000人,分成院本部、中专部(长春光机所创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制造学校,归我校附属)、一系一部(原机械学院)三个地点上课。根据当时的办学规模,仅靠长春光机所自身的力量办学,已经难以承当。鉴于此种情况,从1961年开始学校停止招生两年。
1962年5月30日,吉林省委宣传部宣布,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停办。
1962年8月,国务院发出国教张字242号文件,指示学校由中国科学院和国防科委共同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就这样,学校成为长春市1958年创办的十余所院校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学校,也成为当时全国407所大专院校之一。
1962年12月,学校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从1963年开始,学校对发展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调整。
1963年9月,学校在光学仪器、精密机械制造工艺、应用光学、应用物理4个专业恢复招生,115名学生报到入学。同年,首届毕业生373名学生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参加了毕业典礼。
1965年2月,中国科学院同意学校与长春光机所分开,人员编制和经费独立核算,这时学校才真正成为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直属单位。
1971年,学校划归第五机械工业部领导。
1978年,学校首次招收硕士研究生。1979年,学术委员会成立。
1980年,与日本中央大学建立友好关系。
1982年至1993年,因国务院部委调整,学校先后划由兵器工业部、机械工业委员会、机械电子工业部、兵器工业总公司主管。
1994年,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批准立项。
1996年,军用光学博士点申报成功。
1999年,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2000年,长春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并入学校。
2002年4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王大珩院士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2004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大学。
2007年,吉林省电信培训中心并入。
2011年,学校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3年5月22日,长春理工大学入选国家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7年8月,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的地方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新建基地评审工作已经结束。经研究,批准长春理工大学“微纳操纵与制造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21个引智基地作为建设项目予以立项;入选“111计划” 。
中国工程院院士:姜会林(专职)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姜会林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安志勇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 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张国玉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杨华民、曹国华、曲轶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刘国军、曹国华、卜长莉、王晓华、曲轶、张宏
国家级教学名师:张树仁
全国模范教师:梁柱、杨华民
全国优秀教师:姜会林
吉林省学科领军教授:杨华民、佟首峰、金光勇、张宏、卜长莉、付跃刚、姜肇国、晏长岭
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空间激光通信方向(姜会林)、高能固体激光技术(张喜和)[2]
序号 | 级别 | 团队名称 | 负责人 | 单位 | 年度 |
---|---|---|---|---|---|
1 | 国家级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 张树仁 | 机电工程学院 | 2009 |
2 | 国家级 | 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 姜会林 | 光电工程学院 | 2010 |
3 | 省级 | 光电子技术科学专业教学团队 | 石晓光 | 理学院 | 2007 |
4 | 省级 | 光学教学团队 | 王文生 | 光电工程学院 | 2008 |
5 | 省级 |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团队 | 张树仁 | 机电工程学院 | 2009 |
6 | 省级 |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团队 | 李洪祚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2010 |
7 | 省级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 张希艳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2011 |
8 | 省级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 刘薇娜 | 机电工程学院 | 2011 |
9 | 省级 |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团队 | 徐熙平 | 光电工程学院 | 2012 |
10 | 省级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 赵建平 |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 2012 |
11 | 省级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 张淑东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13 |
12 | 省级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团队 | 董相廷 |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 2013 |
13 | 省级 | 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 马文联 | 理学院 | 2014 |
14 | 省级 | 金融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 张肃 | 经济管理学院 | 2014 |
展开
截至2015年9月底,学校设有理学院、光电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3个教学学院,以及研究生院、军体部、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和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开办57个本科专业。
学院 | 系 | 专业名称 | 学位授予门类 |
---|---|---|---|
理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学 | |
应用数学系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理学 | |
物理系 | 应用物理学 | 理学 | |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理学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理学 | ||
光电工程学院 | 光学工程系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仪器科学与技术系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工学 | |
探测与信息工程系 | 信息对抗技术 | 工学 | |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 工学 | ||
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系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工学 | |
机械电子工程系 | 机械电子工程 | 工学 | |
工业设计 | 工学 |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工程系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学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理学 | ||
通信工程系 | 通信工程 | 工学 | |
自动化系 | 自 动 化 | 工学 | |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 工学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软件学院 | 软件与网络工程系 | 软件工程 | 工学 |
网络工程 | 工学 |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工程系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工学 |
材料科学系 | 材料物理 | 工学 | |
材料化学 | 理学 | ||
功能材料 | 工学 | ||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材料与元器件) | 工学 |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工学 | ||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 化学化工系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工学 |
应用化学 | 工学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 环境科学 | 理学 | |
环境工程 | 工学 | ||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系 | 生物医学工程 | 工学 |
生物工程系 | 生物工程 | 工学 | |
生物技术 | 理学 | ||
经济管理学院 | 经济系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经 济 学 | 经济学 | ||
金融工程 | 经济学 | ||
管理系 | 工商管理 | 管理学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学 | ||
市场营销 | 管理学 | ||
会计系 | 会 计 学 | 管理学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管理学 | ||
财务管理 | 管理学 |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系 | 英 语 | 文学 |
俄语系 | 俄 语 | 文学 | |
朝鲜语(韩国语)系 | 朝 鲜 语 | 文学 | |
日语系 | 日 语 | 文学 | |
文学院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 |
汉语国际教育 | 文学 | ||
广告学系 | 广 告 学 | 文学 | |
艺术设计系 | 视觉传达设计 | 艺术学 | |
环境设计 | 艺术学 | ||
产品设计 | 艺术学 |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艺术学 | ||
法学院 | 法学系 | 法 学 | 法学 |
社会学系 | 社会工作 | 法学 |
展开
培养模式&研究生成绩
学校设有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精英班。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学校,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截至2014年底,学校共获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4篇,吉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4篇;历年博士、硕士论文抽检合格率均为100%;在校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授权发明专利、获得软件著作权逐年增加,85%以上研究生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研究。先后涌现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获得者、国防科工委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王大珩光学奖”获得者等一批优秀毕业生。[3]
质量工程
截至2015年9月底,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国家级(联合)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有5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门国家级精品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及一大批省级优质教学资源,荣获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9项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近三年在全国大学生单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520余项,本科生考取研究生比例逐年递增,部分专业考研率达到40%。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地方院校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构建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国家级精品课程:红外物理、应用光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应用光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红外物理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应用光学、工程材料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光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信息安全与网络攻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机械工程“教学、科研、生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专业名称 | 负责人 | 单位 | 年度 |
---|---|---|---|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 石晓光 | 理学院 | 2007 |
光电信息工程 | 姜会林 | 光电工程学院 | 2009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刘薇娜 | 机电工程学院 | 2009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杨华民 |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 2009 |
光电子技术科学 | 孔梅 | 理学院 | 2010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徐熙平 | 光电工程学院 | 2010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张希艳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2010 |
专业名称 | 所属学院 | 批准时间 |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机电工程学院 | 2012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光电工程学院 | 2012 |
光电信息工程 | 光电工程学院 | 2012 |
机械电子工程 | 机电工程学院 | 2013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2013 |
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起始于1978年,是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第六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具有硕士研究生单独招生考试权和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推荐权。
截至2015年9月底,学校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防特色学科、4个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13个吉林省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含自主设置二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含自主设置二级学科);5种硕士学位专业授权。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光学工程
国防特色学科: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光学
省级重中之重学科:物理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省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物理学、化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光学工程、物理学、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名称、代码及授权批次 | 二级学科名称、代码及授权批次 |
---|---|
0202 应用经济学 | 020205 产业经济学 第八批 2000 |
0301 法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第十一批 2011 | 030101 法学理论 |
030102 法律史 | |
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第九批 2003 | |
030104 刑法学 | |
030105 民商法学 | |
030106 诉讼法学 | |
030107 经济法学 | |
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 |
030109 国际法学 | |
030110 军事法学 | |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第十批 2006 | 030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八批 2000 |
03050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 |
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
030504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 |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第八批 2000 | |
030506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增设2008 | |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第十一批 2011 | 050101 文艺学 |
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 第八批 2000 | |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 |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 |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 |
050107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第十一批 2011 |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 |
050202 俄语语言文学 | |
050203 法语语言文学 | |
050204 德语语言文学 | |
050205 日语语言文学 | |
050206 印度语言文学 | |
050207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 | |
050208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 |
050209 欧洲语言文学 | |
050210 亚非语言文学 | |
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第七批 1998 | |
0702 物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第十批 2006 | 070201 理论物理 第九批 2003 |
070202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
070203 原子与分子物理 第九批 2003 | |
070204 等离子体物理 | |
070205 凝聚态物理 第七批 1998 | |
070206 声学 | |
070207 光学 硕士第一批 1981 博士第八批 2000 | |
070208 无线电物理 | |
0703 化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第十一批 2011 | 070301 无机化学 第九批 2003 |
070302 分析化学 | |
070303 有机化学 | |
070304 物理化学 第十批 2006 | |
07030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
0802 机械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第十批 2006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第十批 2006 |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硕士第一批 1981 博士第八批 2000 |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硕士第五批 1993 | |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硕士第六批 1996 | |
080204 车辆工程 | |
0802Z1 仿生机械 自主设置 2011 | |
0802Z2 微光机电系统 自主设置 2011 | |
0803 光学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第七批 1998 | 目录内不分设二级学科 硕士第一批 1981 博士第六批 1996 |
0803Z1 光电仪器与技术 自主设置 2011 | |
0803Z2 光信息技术 自主设置 2011 | |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第十批 2006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第十批 2006 | 080401 精密仪器及机械 硕士第六批 1996 |
080402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硕士第五批 1993 博士第九批 2003 | |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第十一批 2011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第十批 2006 | 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 硕士第六批 1996 博士第十批 2006 |
080502 材料学 硕士第五批 1993 | |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硕士第九批 2003 | |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第十一批 2011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第十批 2006 | 080901 物理电子学 硕士第一批 1981 博士第八批 2000 |
080902 电路与系统 硕士第八批 2000 | |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硕士第五批 1993 | |
0809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硕士第十批2006 | |
0809Z1 光电传感与物联网 自主设置 2011 | |
0809Z2 纳米制造理论与应用 自主设置 2011 | |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第十一批 2011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第十批 2006 | 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 硕士第七批 1998 博士第十批 2006 |
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硕士第九批 2003 | |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第十一批 2011 |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第七批 1998 | |
081103 系统工程 | |
08110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第九批 2003 | |
081105 导航、制导与控制 | |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第十一批 2012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第十批 2006 | 081201 计算机系统结构 硕士第十批 2006 |
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硕士第八批 2000 | |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 硕士第六批 1996 | |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 081703 应用化学 第七批 1998 |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第十批 2006 | 目录内不分设二级学科 |
0835软件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新目录对应调整2011 | 目录内暂未设二级学科 |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第十批 2006 | 目录内不分设二级学科 |
1202 工商管理 | 120202 企业管理 第七批 1998 |
展开
专业学位类别 | 分领域名称 | 代码 | 批准时间 |
---|---|---|---|
工程硕士 (12个领域) | 机械工程 | 085201 | 2000年 |
光学工程 | 085202 | 2000年 | |
仪器仪表工程 | 085203 | 1999年 | |
材料工程 | 085204 | 2001年 | |
电子与通信工程 | 085208 | 2001年 | |
集成电路工程 | 085209 | 2005年 | |
控制工程 | 085210 | 2009年 | |
计算机技术 | 085211 | 2002年 | |
软件工程 | 085212 | 2005年 | |
化学工程 | 085216 | 2008年 | |
工业工程 | 085236 | 2004年 | |
生物工程 | 085238 | 2014年 | |
工商管理硕士(MBA) | — | 125100 | 2009年 |
社会工作硕士 | — | 0352 | 2014年 |
应用统计硕士 | — | 0252 | 2014年 |
艺术硕士 | — | 0551 | 2014年 |
展开
以上表格内容资料来源:[4]
截至2015年9月底,学校同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韩国、挪威、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设有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吉林省对外汉语教学培训中心和长春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是上海合作组织中方项目院校和中俄工科大学联盟项目院校。办有2个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近年来派出300多名教师赴国外攻读学位、进修学习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每年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校际交流项目派出近百名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或者攻读学位。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资格,70多个国家的千余名留学生来校学习。在俄罗斯布里亚特建有1所孔子学院和1个孔子课堂。
截至2015年9月底,建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0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含科技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省(部)协同创新中心、2个吉林省高等学校高端科技创新平台、1个省部级公共技术研发中心、3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另外,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园2013年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省半导体激光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空间光电技术工程中心、吉林省激光技术及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光电测控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激光加工吉林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部委重点科研平台:空地激光通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光电测控与光信息传输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电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际纳米光子学与生物光子学联合研究中心、科技部纳米操纵与制造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空间光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吉林省)特种电影技术及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市(高校)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空间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固体激光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吉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光电功能材料吉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应用化学与纳米技术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光电精密测量与数字化装配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光机电一体化研究与设计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网络数据库应用软件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工程实验室:吉林省精密微制造技术及装备工程实验室、吉林省光电检测装备工程实验室、吉林省微波通信技术工程实验室、吉林省生物检测工程实验室
省部级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吉林省中小企业机电一体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吉林省(长春市)纳米操纵/装配与制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省级人文社科基地:吉林省企业经济研究中心、长春电影文化研究基地、东北亚比较法研究所
学校科研工作在激光技术、光电仪器、光通信技术、光电功能材料、现代光学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在法学、汉语言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取得一些成绩。
截至2015年9月底,学校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1377项,包括“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高水平项目,10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2014年实现科研经费到款2.3亿元;研制开发的半导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光电检测设备、生物医疗仪器、特效电影等高科技产品,均获得了经济效益。
馆藏资源
据2015年12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图书馆有中外文图书总计328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10万册,电子图书118万种,中外文数据库26个,其中自建数据库6个。重点收藏光学电子技术、机械、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文献。其类型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录、标准、专刊、产品目录及各种工具书。
学术期刊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理工大学主办、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为《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理工大学主办、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收录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理工大学主办、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5]
校徽
(一)校标整体图案呈圆形,由两个同心圆组成。圆形是团结、合作、包容、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象征,寓意广大师生同心同德,同舟共济,追求卓越,向着更高目标建设发展的坚定信念。
(二)校标主体图案是一个“鼎”形的“光”字立于地球之上。 1.在中国文化中,“鼎”作为国之重器,是权力的象征、文化的载体,体现学校在优势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的“领先”“权威”“稳固”地位,预示着学校今后发展的鼎盛之势。 2.“鼎”形的“光”字体现了学校以光电技术为优势的特色学科专业。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过程中,学校发展和完善了光电特色学科体系,形成了光、机、电、算、材相结合的鲜明特色与突出优势,享有“中国光学英才摇篮”的美誉。同时还寓意学校勇于探索光电科技奥秘、引领光电产业发展、培养光电创新人才的不懈追求。 3.“明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置于“光”字内,采用简洁、易读及创新的篆书体笔意,不仅体现了学校浓厚的文化气息,还易于识别和记忆,更易于学校校训的广泛传播。 4.主体图案的底部是从太空中看地球的图形,寓意学校发展建设根基深厚,并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同时体现了学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 5.主体图案底部的“1958”是粗黑体配套英文字体,这是学校创建的年份,体现了广大师生牢记历史、传承辟新、寻优勇进的精神品格。
(三)校标外环上半部分为学校创始人王大珩院士亲笔书写的校名,下半部分为黑体配套英文字体的学校英文名称。
(四)校标的基本颜色采用体现科学性和时代感的“科技蓝”。 1.校标颜色传达的是睿智、凝聚、永恒的色彩性格,彰显了广大师生努力探索、锐意进取、共创美好明天的信心与决心。 2.校标颜色的深浅变化寓意学校以工为主、理工渗透、文理交融、军民兼顾,工、理、文、经、管、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 3.校标颜色的深浅变化还使得整个图形富于动感,跃动着生机和活力,彰显了广大师生在前进道路上攻坚克难、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蓬勃朝气和昂扬斗志。
校训
明德、博学、求是、创新
明德:“明德”,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即认同、践行和彰显美德。“明德”在这里,就是要求学校以德为立校之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地把德育放在首位,推进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的有机结合。“明德”同时也要求全校师生员工以德为立人之本,爱国、爱校、爱民,友天、友地、友人,自立、自省、自强。
博学:“博”,大通也(《说文》),即宽广、广博之谓。现代大学,在专业、学科等方面都应具有“博”的特点,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观点上应兼容并包、百花争艳;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为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求是:“求是”即指探究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运动的奥秘、规律,更指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今天,做人、做学问、做事情求真求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论学校整体,还是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只有求真求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创新:既立足现实,又要眼界高远。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和前进的动力。
校风
志存高远、坚毅自强、知行合一、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