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简介
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证注册类型:A2 ,注册编号:1104121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是朝阳区教育委员会与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联合办学的一所全日制小学,学校属公办性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4号,位于CBD建外SOHO西区,规模为24个教学班。由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担任法人代表兼校长。建校以来,清华附小输出先进的办学理念、派出优秀的管理团队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特别是把沉淀积累近百年的精神文化气质渗透在新办学校的血脉之中,既有清华附小校训的“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的求学报国精神,又拥有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的“致恒通惠”的智慧与德行。
我们的愿景:
我们努力,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充满教育的智慧与欢快的笑声;
我们努力,让学生的每一个时刻都能享受学习的收获与成长的乐趣;
我们努力,让教师的每一天工作都能体会职场的幸福与专业的尊严。
我们的办学理念: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幸福人生奠基!
我们的培养目标 :
使学生成为健康、阳光、乐学,拥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现代人!
具体十个目标:
一流好人格;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趣;一种好思维。
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门好外语。
清华附小教师誓词:我是清华人,努力用敬业、博爱、儒雅成就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当作教师的最高荣誉!
清华附小学生誓词:我是清华少年,要努力成为健康、阳光、乐学,拥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现代人!
我们的校训:“致恒•通惠”
校训解读:
学校地处繁华、现代气息浓厚的CBD商区,被钢筋水泥的森林所包围。因此,人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宁静的港湾、一个心灵的栖息地。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更应具备中国灵魂、国际视野。要有自己的精神文化传承——学校的历史、校园周边的文化环境,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为此,校训必须立足传统,同时又要与时俱进;素朴中彰显大气,使师生能够从校训的文化内涵中,汲取能够促进自己发展的动力。
【历史性】
学校南端地处通惠河畔,左右两旁是恒惠路。因此“恒惠”可以作为校训选择的参照。据调查,“通惠”二字颇有渊源。元世祖中统年间,城市人口的增长,元世祖忽必烈任命著名的天文学家、科学家、水利专家郭守敬修建这项引水工程。之后,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将其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的漕运开通后,使大都城内的积水潭(什刹海)成为大运河的最终码头,沿岸店铺林立,潭中“舳舻蔽水”。而通惠河的庆丰闸段则是“漕艘千渡”,为当时的大兴八景之一。
通惠河庆丰闸不仅是我国古时重要的水利建筑,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百姓踏青郊游的地方。清代流传于通惠河两岸的一首儿歌这样唱道:“劳您驾,道您乏,明年请您逛二闸。两岸风光美如画,向东五里是三闸……”这首儿歌生动地说明了这里曾是北京城外一处风光迤逦的好去处。通惠河一直素有“北方秦淮”之称,河两岸美景如画,特别是庆丰闸一带,芦萍飘散,舟帆荡漾。明代文人劳宗茂就有《过庆丰闸诗》,诗中云:“红船白板绿烟丝,好句扬州杜牧之。何事大通桥上望,风光一样动情思。庆丰才过又平津,立遏通渠转递频。莫谓盈盈衣带水,胜他多少犊轮辛”。在《清代北京竹枝词》中有句云:“最是望东楼上好,桅樯烟雨似江南”。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和好友敦敏、敦诚等,也会经常到庆丰闸南的“望东楼”来饮酒赋诗,他们多有通惠河和庆丰闸的诗作。敦敏的《懋斋诗钞》中就有多首,如《二闸迟敬亭不至》诗中云:“临风一棹趁扁舟,芦岸村帘分外幽。满耳涛声流不尽,夕阳独立小桥头”。敦敏在曹雪芹过世后,在庆丰闸的“望东楼”与朋友集饮时,写下了名篇《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诗云:“花明两岸柳霏微,到眼风光春欲归。逝水不留诗客杳,登楼空忆酒徒非。河干万木飘残雪,村落千家带远辉。凭吊无端频怅望,寒林萧寺暮鸦飞”。
【文化性】
这里的“致”由“格物致知”而起。“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后半句是“通惠”,一语双关。学校前方就是通惠河,而且所处街道两处都是“恒惠”路,都有“惠”字。这就把历史与地域内涵很好地和学校文化结合起来了。就具体的文字本身而言,“通”呢,指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懂得,彻底明了。这正与前面的“致”对应起来,是递进关系。
《论语》中,也曾言:“听从圣人之教诲,每日必三省,独善其身,成仁、为道,定持之以恒也。”
《论语》中,孔子提出“仁人”应当具备五种品德之一为“惠”。
【共同性】
“致恒通惠”是人修炼的永恒目标,也是终极目标。至恒通惠是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的精神,是教育的品质,也是教育的结果。因此该校训从人的终极目标出发,从人勇猛精进、修为向善的境界出发,就有了品味。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生命的方式永远围绕这一理念行走。这就打破了有些学校的校训专门写给学生的局限。
这样一来,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等都不一定用其他语言描述,所有的都围绕这句话展开即可。
当然,校训还可以从郭守敬修通惠河的故事中,让我们悟到的“方向、责任、信念、创造、科学、通达、恩惠”的中国文化精髓中确定。
比如“责任”!表述可以是“我的责任!”
1、责任,蕴含着有效性、可靠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等重要品格。
2、责任,既能体现学校勤奋、求实的一贯作风,又从与时俱进的发展角度蕴含着对优秀传统的坚守。
3、责任,既有对自我负责之意,又有对他人负责之意,更有对集体、社会乃至整个人类负责之意,因而把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美德和人类公德融为一体,能够作为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