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3-6-25 17:28:02 | 点击:624 | 用户:Lisa | 出自: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
---|---|---|---|
徐俊霞 我的老师 我在山东师范大学学习期间的口语老师约翰,是一位来自美国华盛顿的洋外教。三年前,约翰的妻子玛丽被美国政府批准自愿到中国扶贫支教,已经退休在家的约翰陪同前往。他们的目的地是山东一个美丽的家家垂柳、户户泉水的东部城市。
外教教学示范
约翰的美式英语讲得很慢,又很标准,连我这个“哑巴英语”出身的人都能和他做简单的交流。一堂堂口语课,经常被约翰演绎得别开生面每个同学轮流 用英语演讲,或者结成小组,就一个时事话题展开辩论。课堂上遇到学生一个单词的发音不标准,约翰能够不厌其烦地纠正好几遍。他夸张的表情和逼真的动作经常 逗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同学们笑场,约翰也跟着笑,虽然有时候他并不知道大家在笑什么。 时间久了,同学们逐渐认同了约翰的教学方式。每当满头银发的约翰步履轻快、神采奕奕地走进教室,同学们总是热情地和他打招呼。课间休息的时候,同学们总是围着他问长问短,他忙得连口水都顾不上喝。这种无拘无束像朋友一样相处的模式,让约翰和同学们很快打成一片。 约翰备课非常认真,连外语学院的几位中国教授都自叹弗如。每次上口语课他总是背来一大摞资料,事先准备很多教具、图片,教学中他善于利用各种身体语言,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有时他还背着笨重的收录机,不辞辛苦地从一楼爬到七楼的教室。上约翰的口语课,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我总是意犹未尽。 约翰不喜欢站在讲台上面授课,他喜欢坐到我们中间,讲到激动处甚至以课桌为椅子。有些英语基础差的同学不敢说不敢讲,害怕遭到别人的嘲笑。约翰 总是尽其所能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让大家和他一起互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说心里话,我从小到大习惯了老师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对约翰这种无拘无束的西方教 学方式充满了好奇和新鲜。 一次口语课,约翰和同学们商量把教室搬到泉城公园去,同学们雀跃欢呼,纷纷投赞成票。没想到却遭到了班主任的反对,怕他带同学们到外面不安全,活动范围尽量别出校园。约翰很失望,他耸耸肩,摊开双手做了一个很无奈的动作。 约翰的腰椎不太好,逢雨雪天气,他就腰疼。他已经年近古稀,像他这样年纪的中国老人早已经在家含饴弄孙、侍花弄草,而他还奔波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和他喜欢的学生待在一起。 约翰是一位热心肠的美国老人。一次他出门购物,出租车在十字路口等候绿灯的时候,一位老太太踮着小脚颤巍巍地上前乞讨,无视周遭川流不息的车辆。约翰匆匆忙忙地下车,扶老人到了人行道上,塞给老人一张100元的人民币。连出租车师傅都竖大拇指,这样的老外不多见! 约翰居住的酒店楼下有一个垃圾池,他经常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的中年妇女在垃圾池里扒拉值钱的东西。他和玛丽把不穿的旧衣服洗干净,整整齐齐地叠好,放在垃圾池旁边。心地善良的约翰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保持着高度的同情和尊重。 约翰在公共场所逗留的时候,总有些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主动上前搭讪。约翰猜想他们是想练习口语,所以他从来不拒绝他们。甚至有很多次他和那些年轻人一见如故,在公园里、商场里相谈甚欢,每每错过了回家吃饭的时间。 只要一有假期,约翰就背起背包去外地旅行。他出门旅行从来不跟旅行团,要么夫妻俩自助游,要么约上几个驴友同行,他喜欢用脚去丈量每一寸土地, 用心去感悟每一处风景。讲起在中国的所见所闻,约翰兴奋得像个小孩子,他喜欢中国的美食,喜欢户外运动,喜欢少林功夫,觉得中国最美的风景在北京,他说北 京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发源地,骨子里透着一种大家风范,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什么是梦想?什么是生活?当很多人在追求American dream(美国梦)、想挣更多的钱、开更好的车、住更好的房子的时候,来自大洋彼岸的约翰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能够按自己心里所想的去生活,不正是我们所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吗?
洋外教的慈善情怀 |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