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外易:新学期外教招聘的正确打开方式新学期伊始,外教招聘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外教资源少,外教招聘困难,一直是很多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很多学校的招聘效率很高。当然,也有很多学校迟迟没有外教到岗。为什么有的学校轻轻松松就能招聘到满意的外教,而有的学校则招聘起来比较困难? 接下来笔者从学校角度出发,在招聘渠道选择和具体的招聘细节方面,结合自身从业多年的经验,聊聊怎样让外教招聘更加高效。 怎么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招聘渠道? 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招聘渠道,可以让招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外教招聘渠道大概分为中介招聘和直接招聘(直聘)两种。通过中介招聘外教需要付给中介机构中介费用,这直接增加了用人成本,当然也节省了时间,学校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选择。直接招聘外教一般只需花少量的钱或基本上不花钱,这种方式成本较低。但对学校的HR能力要求较高,不太适合急切让外教到岗的情况。 (1)中介招聘。如果学校本身没有这么多精力或者有经验的HR人员来负责招聘,那么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招聘计划委托给职业中介来操作。比如:国内比较知名的外教中介机构,沃德猎头WorldHR、海德WeESL.CN等。 如果学校不愿花精力筛选这些中介机构,也可以通过提交需求和预算到聘外易外教招聘(PINWAIYI.COM)这样的平台来操作,提交需求后让有外教资源的猎头公司或中介工作室同时参与推荐外教人选。可以更灵活的调用各中介的外教人选,总体上到岗率会更高一些。不知道的同学可以百度搜索聘外易官网,注意官网标识哦~~ (2)直接招聘。如果学校HR有过全流程的外教人选沟通、证件办理的经验,对招聘是长期的需求,并不是特别紧急需求的话,那么完全可以直接招聘外教,无需通过中介机构。例如通过在领英、脸书这样的社区,或者在英文的外教求职的头部平台chinaesljob.com、findjobsChina、jobsforexpat发布学校的英文招聘广告,直接收集外教投递的简历。如果学校HR不想到处发招聘广告,想着像招聘国内员工那样在一些平台上下载简历直接联系。作为10年以上从业者不建议用下载简历这种方式,根据笔者观察大部分外教求职中国是一个短期需求行为,历史积累的外教库数据很难帮到学校HR。而最新有需求的外教通常会被各平台引入猎头服务里面,综合一些经常交流的学校雇主朋友的反馈,笔者得出不建议在平台外教库下载简历的方式。 另外,也不建议在各种外教的微信群中招聘外教,有时被外教拉入一个收费的外教群,明显里面很多都是托什么的。不能说信息都是不真实的,但是里面的外教来源比较单一,能接触的offer比较多,且都是和你一样到处找外教的HR。结果就是外教反复反悔,薪资越要越高,没有任何保障,白白浪费时间。说多了都是泪…… 怎么做好学校的招聘细节和面试过程? 决定外教招聘成败的因素除了选对招聘渠道和招聘方式,还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外教人选确定和面试环节跟进。外教可能已经面试了多家学校单位,这时候好的面试体验更有利于吸引到优秀外教。 (1)重视母语国家外教,但也可考虑某些非母语国家外教。 不得不承认,英语母语国家的外教一直都是市场上的宠儿,很多学校在招聘外教的时候,都会优先选择英语母语国家的外教。这类外教不仅发音好,在签证办理上也有优势,但毕竟这部分资源少之又少,根本满足不了招聘学校的需求。这时候,学校如果可以考虑一些优秀的非母语国家的外教,这不仅增加了外教资源的可选择性,提高了外教到岗的效率,而且也无形中节省了招聘费用和时间成本。 (2)负责招聘外教的面试官至关重要。 在外教招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能力特别强的面试官,他们不仅对外教比较关心的薪资、签证问题了如指掌,更能够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灵活的运用招聘技巧。比如,在遇到合适的外教资源时,有经验的面试官会先给外教发一些城市有名的风景照片和学校照片,增加外教对学校的好印象;另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面试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外教教学的重视。 笔者就遇到这样一位外教,面试结束后,学校提供的薪资和住宿都达到了外教的要求,但外教就是不喜欢。问其原因,外教吐露实情,招聘老师从头到尾都没有问过关于教学的问题,反映出学校对于外教教学的不关心。 (3)把每个面试的外教都当成我们的朋友。 笔者了解到有些学校本来自身条件不错,也有很多外教求职。但面试之后学校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外教进行沟通,外教遇到疑惑,学校也不能及时的给出答复,对外教的问题更是不耐烦,以至于每次都以招聘失败告终。由此建议无论哪种招聘渠道面试的外教,都可以把他们当成朋友,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从朋友的角度表达出我们的关心、关切,当然还有专业性。 总结,很多学校招聘的技巧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外教招聘的过程中,积极的态度加灵活的招聘策略是招聘成功必不可少的法宝。外教招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希望所有的学校都能找到合适的方法,选对合适的渠道,新的学期招聘到更多优秀的外教人才! 原文地址:http://news.ynet.com/2021/03/08/3175777t70.html |